1.中组部的鞭炮声 1977年12月15日上午,西单商场北边的中共中央组织部院里,忽然噼噼啪啪地响起了一片鞭炮声,招引得行人驻足观望。大家都挺纳闷:今儿是个什么日子,这么喜庆? 其实,这是为欢迎父亲第一天上任,中组部门前出现的从未有过的感人一幕。 当人们还沉浸在欢欣鼓舞中时,父亲已经带着秘书穿过欢迎的人群,径直步入了中组部办公大楼。 人们在评论父亲的历史功过时,似乎有一种错觉,认为他在选择改变中国命运的突破口时,首先是打破“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然后才着手打破“组织枷锁”的。事实上,这两个“打破”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只不过发端于中央党校,逐步深入开展于中央组织部。 1977年初夏,父亲在家中客厅里与一位同志谈话时就曾忧心忡忡地谈道:禁锢我们这个民族创造力的,一个是精神枷锁,还有一个是“组织枷锁”,历次政治运动积累起来的冤假错案,各种错误的组织结论,把干部、知识分子压得抬不起头来。他们的亲属、朋友,被剥夺了担任适当工作的权利,无法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样一个精神上、组织上被禁锢、被压制的不自由的民族,怎么可能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竞争呢? 现在看来,当时中央做出这一重要任命,除了与父亲在延安时期曾担任过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有关外,还与父亲在这一年里组织撰写发表了数篇重要文章有很大关系。 1977年7月,父亲他将中央党校文史教研室的杨逢春与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的叶杨、陈中等请到自己的办公室,和这三位中青年教员谈了两个下午,详细阐述了他的一些思考。父亲从历次政治运动中“左”倾主义猖獗,迫害了一大批干部和人才谈起,直谈到党要回到正确的政治路线上来,就必须彻底改变目前这种不正常的状态,将受迫害的同志解放出来,恢复他们的名誉和工作。 父亲说,这20年来,党的政治生活很不正常,首先是中央政治局的生活很不正常。一是没有真正的集体领导,有时简直就是封建式的家长制;二是没有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得一些坏人趁机从中搬弄是非,诬陷好人。粉碎“四人帮”有了好转,但还需要一个过程。对这样一个过程,虽不能操之过急,必须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但也不能松松垮垮,要抓紧。今后要真正地广开言路,真正地实行“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还要加上一条,不装袋子。切不可动不动就把一些道听途说或诬蔑陷害人的材料,装进一个同志的档案袋。这就是后来被人广为引用的“四不主义”…… 最后,父亲要求这几位同志按他讲的思路写一篇文章,从理论上阐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并特别指出,文章中一定不要忽略一点,那就是党的十一大也提到了干部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文章的题目嘛,”父亲想了想说,“就叫《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 1977年10月7日,粉碎“四人帮”一周年后,这篇理论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此时,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就是解放干部、平反冤假错案。而这篇文章发表,有如茫茫冤海升起的一线曙光,使几千万蒙冤受害者看到了自己政治生命复萌的希望。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人民日报社就收到了上万封信件和电报,收到的信件装了一麻袋,纷纷表示拥护平反冤假错案。文章发表当天,有的家庭竟然全家人激动得哭了一个晚上。 然而,组织部门有些人却非常恼火,认为这是制造新的不稳定因素。理论权威打电话质问:《人民日报》到底代表谁在说话?
那天晚上,本文作者和人民日报社的几个同志不约而同地来到我家,将这些情况向父亲作了反映。父亲朗声笑道:“这不奇怪,自从我们党诞生以来,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正确与谬误的重大斗争。有时恰恰是谬误的一方占了上风,这风还刮得很猛,简直是12级台风。但只要正确的一方沉着应战,坚持不懈地努力,最后总会取得胜利。现在我们也正处在与一股新的12级台风相抗衡的关键时刻。我们既然已经坚定有力地跨出了第一步,就绝不后退,并努力扩大已经打开的突破口……” 客人们告辞时,父亲用苏东坡的一句话鼓励他们:“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下一页 |